除了介入到国内的疫情防控,中医药还介入到海外一些国家的疫情防控中。
中医药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注入新动力,行业迎来黄金发展期。
在中国,中医药文化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千年前,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然而,中医药在临床治疗中还没有充分可靠的试验数据提供支撑,因此一直存在质疑的声音。
在2020年疫情席卷全国之时,中医药作为传统的医疗手段,在抗击疫情上迅速作出应答,并获得力推。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等中成药在疫情防控中陆续获得推荐。
早在疫情初期,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便要求:强化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及时推广有效方药和中成药。有数据显示,全国7.4万例确诊病例使用了中医药,总有效率超90%。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公开表示,中医应该尽早介入对新冠肺炎患者治疗中。“我们也在考虑中医的作用,中医一开始就要介入,别到最后不行了才看。在广东就是这么做,在很多地方也这么做。”
深度介入疫情防控
2020年初,有报道称上海药研所、武汉病毒所联合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随后,双黄连口服液引发众人哄抢,线上线下的双黄连口服液被一扫而空。
这是中医药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掀起的一个小波澜,但根据目前的临床数据显示,部分中医药对抗疫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事实上,中医药在抗疫治疗中的应用早有先例。早在2003年的非典期间,中医药便与西医进行结合,参与到临床救治当中。在一份由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多名专家撰写的对71例 SARS患者中医药介入治疗结果的回顾性研究指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改善显著。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中国,中医药再次扮演重要角色,深度介入到疫情防控的预防、治疗、康复全过程。值得一提的是,与非典期间不同,这次中医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早期介入、全程参与,与西医联合会诊、协同救治。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成为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
2020年1月25日,党中央做出“不断完善诊疗方案,坚持中西医结合”的重要部署。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诊疗方案》试行第一版,就出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提法,并从第三版开始推出并不断更新中医药治疗方案,推荐了连翘、槟榔、厚朴等多个中草药方。
根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病例的占比达到92%,湖北省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超过90%。
据了解,化湿败毒颗粒是我国首个进入临床试验治疗新冠肺炎的新药,而清肺排毒汤是临床救治中使用面最广、使用量最大的中药方剂。值得一提的是,宣肺败毒颗粒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二期临床许可。
随着冬春季节的到来,一些地区出现疫情反复,中医药再度深度介入到疫情防控中。就青岛疫情防控而言,青岛中医药参与治疗率100%,中医药参与治愈和症状改善率达96.9%。而近期饱受热议的河北疫情防控同样离不开中医药的治疗介入。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信息显示,截至1月6日上午,河北省已对集中隔离人员发放中药预防方超3000人份。
除了介入到国内的疫情防控,中医药还介入到海外一些国家的疫情防控中。据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清肺排毒汤”应急专项专家组组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伟介绍,“三药三方”之一的清肺排毒汤在意大利、英国、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都有使用;连花清瘟胶囊已在10多个国家获批进口使用;中方还向意大利、匈牙利、新西兰等国家捐赠了金花清感颗粒。
目前,中医药被多个国家进口使用,一些中草药在当地畅销甚至出现脱销。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医药在国外临床应用中的研究依然存在很大一片空白等待填补,中医药“走出去”、充分融入国际医药体系的过程依然还有阻力和障碍需要破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