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将从七方面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包括布局建设一批能在组建疫病防治队伍、制定疫病防治技术方案、中医方药研制攻关和医疗物资储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基地等。
3月29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深入贯彻“十四五”规划,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有关情况。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负责人孙志诚在会上表示,“十四五”时期,国家发改委将通过长远规划引领、重大工程实施等举措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疫病防治、中西医结合、专科特色等能力,从多个层面谋划和开展工作,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
七方面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司长蒋健介绍说,“十四五”时期,将启动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和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还将依托高水平中医医院,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紧急医学救援基地。
孙志诚同时补充道,“十三五”时期,国家发改委和卫生健康委、中医药局一道紧密配合,大力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总共安排中央投资超过300亿元,支持中医中药类项目建设。“十四五”时期,国家发改委将具体从七方面支持中医药的振兴发展。
打造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和区域中医医疗中心。按照“揭榜挂帅”的工作思路,开展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建设,努力把它们打造成引领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前沿医学研究高峰、优秀成果的转化高地以及顶尖人才的培养基地;在区域医疗中心方面,在两年试点基础上,把更多高水平的中医医院纳入输出医院范围,引导患者流出比较多、优质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省份,建设以中医为特色的区域医疗中心,以此加快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和区域的均衡布局。
加快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布局建设一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在“十三五”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形成若干中医药学术经验的继承重镇,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蓄水池,进一步提升中医药临床研究水平,增厚中药新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的实力。
打造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重大基地。布局建设一批能在组建疫病防治队伍、制定疫病防治技术方案、中医方药研制攻关和医疗物资储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基地。通过基地建设,提升中医药面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防控救治能力。
大力开展中西医结合有效模式的探索和推广。在现有医院的基础上,遴选一批中西医结合开展较好的医院,进一步打造成中西医协同的“旗舰”医院,为全国推广中西医结合模式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促进省域优质中医医疗资源的扩容下沉。要把省级优质资源扩容和下沉到地市一级,在现有的地市级中医医院当中选择一批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做优做强中医优势专科,培养一批能够扎根省域、地市的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人才,夯实中坚力量,使更多群众在省域内就能够就近享有便利和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继续加强重点脱贫地区县级中医医院的建设。在脱贫摘帽后的五年过渡期内,对脱贫县保持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政策的总体稳定,继续补齐县级中医医疗服务能力的短板弱项,发展壮大脱贫地区中医药事业。
大力支持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继续支持医学院校的建设发展,引导各地将中医药院校作为其中重要的建设内容,来助力深化中医药的教育改革,持续加力推动多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
发挥好中医药疫情防控独特优势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疗效显著,但中医药发展还存在着优质中医药资源总量不足、标准体系还不健全、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介绍,“十四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聚焦疫病防治能力建设,发挥好中医药疫情防控独特优势和作用。完善中西医结合救治机制,加强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伍和基地建设,深化中医药疫病理论研究、中医药抗疫有效经验总结和临床数据挖掘,科学总结中医药防治的疗效成果。
在聚焦特色人才培养方面,于文明表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特色人才培养工程,推动领军人才、优秀人才、基层骨干实用人才等特色人才队伍建设。
同时,聚焦医疗资源提质扩容,推进优质高效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中医特色重点医院等建设,推进中西医协同发展。聚焦高质量发展,促进传承创新和中药质量提升。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中药质量追溯体系建设,落实中药注册管理改革举措。
“还要聚焦遵循中医药规律和特点,建立完善评价和标准体系。”于文明说,要健全中医药科研方法、评价体系,完善临床疗效评价技术、方法。推动中医临床诊疗标准、临床技术规范的制定。
他透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双边合作和与世卫组织等多边合作,让中医药“走出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发展高地。
此外,还将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推动设立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县创建工作,总结推广各地先进经验。配合全国人大开展好中医药法执法检查。推动进一步完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建立持续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
中央财政支持力度有望比“十三五”翻一番
今年1月国办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作为这份文件的主要执笔人,孙志诚介绍说,《措施》从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提高中药产业发展活力、增强中医药发展动力、完善中西医结合制度、实施中医药发展重大工程、提升中医药发展效益、营造中医药发展的良好环境等七方面提出28条政策措施。
《措施》更加突出中医药管理政策要符合中医药自身规律特点,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孙志诚举例,“比如《措施》允许学术经验继承人用医古文去替代外语考试,申请中医专业学位,这就打破了以前一律都要参加外语考试的一刀切做法。再比如,《措施》提出要建立‘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临床研究’三结合的全新临床证据体系,在中药的新药注册评审过程中,更加突出中医药‘人用经验’的证据作用。”
更加突出对中医药技术价值的有效激励。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医务人员主动用中医,扭转中医院“西医化”的局面。比如,将功能疗效明显、患者广泛接受、特色优势突出、体现劳务价值、应用历史悠久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调价范围,支持疗效和成本有优势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鼓励实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
更加明确了完善中西医结合制度的工作方向。比如,创新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在各类医院都要强化临床科室的中医医师配备,打造中西医结合的团队,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鼓励科室间、医院间还有医联体内部开展中西医协作。而且要把中西医结合的工作成效纳入医院的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
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力度。“中央财政对中医药事业的支持力度在‘十四五’期间有希望或者要努力争取比‘十三五’翻一番,这个力度是空前的。”孙志诚表示,通过保障落实政府投入,多方增加社会投入,加强融资渠道支持,实施一系列支持中医药发展的重大工程,涵盖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产学研医政联合攻关、道地中药材提升工程、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中医药开放发展等多个方面部署。
构建“三结合”的审评证据体系
中药质量关系到中医的临床疗效,也事关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中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表示,“十四五”期间,国家中医药局将联合农业农村部、国家药监局、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相关部门就中药材的种质源头加强管理,加强中药材种植、工业生产、流通等全过程的管理,实施好道地中药材质量提升工程,提高中药材规范化的种植水平,完善构建中药材的检验检测体系,加强中药材质量风险评估与风险监测,为中药材、中药工业、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让人民群众放心用中药。
“ 在中药审评审批及新药研发等方面,将配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继续完善中药的审评审批改革,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和中药产业发展。”李昱介绍,坚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推动建立与中药临床定位相适应,体现其作用特点和优势的疗效评价标准,鼓励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疗效评价。
推动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研制,组织研究制定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意见,建立与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特点相适应的审评模式,简化审批手续。
构建“三结合”的审评证据体系。重视“人用经验”对中药安全性、有效性的支撑作用,按照中药特点、规律和临床实践实际,构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审评证据体系,为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路径。
文章来源———中国改革报、改革网